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黄天畅 来源于:家长学院
5月24日,南昌红谷滩,一男子从背后袭击,多次挥刀砍向一名年轻女子。该女子经抢救无效死亡。27日,完整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有人爆料,凶手因无法娶妻而报复社会,选择受害者是因为她比同行者“更白更漂亮”。
砍人事件迅速引发热议。随后,国内外接连曝出相似案件。一时间,群情激愤,人人自危。
女权问题首当其冲,成为担忧的焦点。有网友认为,受害者没有晚上出门、没有单独行走,也没有坐顺风车......美丽成了原罪,性别就意味着危险,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赤裸裸的压迫。更有甚者玩起了阴谋论,认为微博热搜连连被撤,是在掩盖不能见光的事实,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
传播犯罪过程的完整视频,除了让良善的人感慨凶犯的残忍之外,是否也会让一些心怀恶念的人找到发泄的出口?感官上的刺激、铺天盖地的曝光,是否会对犯罪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报复社会型犯罪、反社会人格、无差别杀人,时常会与“犯罪模仿”相联系。所谓“犯罪模仿”,就是“学习犯罪动机、目的、方法、手段、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过程。”原有的犯罪倾向、相似的生活经历、心理障碍、榜样效应,是引起犯罪模仿的重要因素。
很多公共场所的恶性伤人事件,都招来了前赴后继的模仿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当街摔婴、公交纵火、持刀捅人、预告杀人、高空抛洒硫酸......这些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发展为系列案件。情节恶劣的福建南平校园血案经报道后,全国各地接连发生5起校园砍杀案,酿成23死52伤的惨剧。
一系列“犯罪模仿”的案例告诉我们,恶性伤人事件的曝光应该严格把控分寸与尺度。媒体应当避免细节的渲染。血腥暴力的画面、对罪犯身世背景的深挖甚至同情,都是不恰当的。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刺激犯罪欲望,或者鼓励弱势群体报复社会。
红谷滩杀人事件的视频在网络上大规模传播,显然是挑拨感性,而不合乎理性的。部分营销号将男性与女性对立起来,而忽略凶犯报复社会的特殊心理,着实有带节奏的嫌疑。出于善良的本意和同情的心理转发视频,不仅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甚至无意间缩短了其他无辜者与恶的距离。删除视频和不当言论,不是压制,而是保护。
自媒体在曝光犯罪事件时,往往追求爆炸性、煽动性、点击量和视觉冲击力。这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主流媒体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之后,对报道尺度的把控已经有了显著进步。理性且克制的报道方式,无法满足汹涌的民意,容易受到攻击与质疑。但主流媒体仍应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为事件降温,同时提高安抚舆情的能力。
上一篇: 云养宠物,你不只是被治愈者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