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张利容 来源于:家长学院
——评中青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开设直播班的东方闻道网校负责人王红接说,16年来,7.2万名学——他们称之为‘远端’,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这是《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里的一段话。冰冷的“7.2万”数字里是千千万万的追梦人,而一块屏幕似乎成为这群追梦人未来无尽可能的起点。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8000多字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一块屏幕连接的两端学校关于“直播班”故事。
故事的两个主人公:成都七中和云南禄劝中学。开始作者将成都七中的现代化教育完美展现:“它像一所小而美的大学。”紧跟其后的是禄劝中学的学习状况。强烈的对比下,禄劝中学面临的窘境让人印象深刻:生源极差、学生差距大、父母无暇顾及孩子成绩。但一块屏幕改变了后面的故事。“直播班”的屏幕把近乎两条教育的平行线连接在了一起,禄劝中学老师和学生用着专属于他们的质朴,极力克服各种危机,开启一场追逐战。三年后,总体差距缩小一半,其中优秀的学生也能够与成都七中的尖子生一同进入国内最高学府。
文章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故事的内容,是在文章中讲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小人物。他们的话语成为了这篇文章的灵魂,从第一个吐露自己心声的王艺涵到擅长数学的刘承燕,亦或是没有标注名字的老师。他们的身份都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人,因为真切,作者把他们的话语直接或转述穿插到全文各处:“感觉自己真没用啊”、“什么是幸福?就是天下英才教育之”、“他们潜力无限”。由文中人物亲口说出的话直接触动读者的情绪,这些真实流露的感受带动读者跟随他们一起担忧,一起感动,一起热血沸腾,最后做到人和文章的情感同步。
“但在禄劝一中,有的学生会突然站起来,走到教室后面听课。不用问,我也知道他们太困了——有的女生即使站着,也忍不住打哈欠。”一篇8000字的文章,类似这样没有华丽深入考究的词,用贴切甚至是有些口语化的语句描写有很多处,看上去作者不像是在写文章,而是在讲故事。他把在整个走访中听到的故事记录下来,不经过美化加工就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直接面对讲述者,与讲述者对话,身临其境的感触由此而来。一篇文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它才有存在的价值,把原本的故事给读者看就是这篇文章的任务,这里“平淡”得恰到好处。
语言“平淡”是需要,但支持读者看完这篇长文章的动力,还是情节的安排恰到好处。作者没有跟访高一学生三年,而是把每个年级的状态从前到后依次展现出来,形成了一条错时空的时间线,但完整的告诉了“直播班”孩子的前前后后。使得文章内容不跳跃并且形成清晰的脉络。作者无缝衔接成都七中与禄劝中学的学习氛围,让读者不由得想要加快阅读,看看屏幕能够给禄劝中学带来什么改变。到了人物叙述环节时,文章慢了下来,那些懊恼的、难过的,丧气的话都写了下来,让阅读的悲伤情感在读者心里缓慢流动;在禄劝中学学生追赶成都七中的描写时,苦读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文章节奏又紧张起来,就是这一松一弛让文章内容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带点励志情感的故事,远端学校的成长是人们阅读这篇文章时通常想看到的情节,但这篇文章的最后却不是以此作为结尾,让人很惊喜。作者让成都七中老师的分享结束全文,让读者看到直播老师内心翻滚的感动和王老师心知肚明但不愿戳破的秘密。在文章的焦点已经变成了自强不息的“远端”师生时,作者把“镜头”对准“远端”开始的地方,跳脱出故事本身,以参与者和发起者的反应表达外界对“直播班”的态度,升华出文章的主题:“教育蒸蒸日上是每个人所期望和为之努力的。”
文章情感充沛、语言平实、叙述松弛有度、结尾不落俗套,正是这样优秀的文章才能如同纪录片有力度地把“直播班”下的教育问题展现给社会。教育原本的意义,是给予学生自己选择未来的权力,但怎样改变教育?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文章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关于其他几百所“禄劝中学”的故事依然正在发生……
上一篇: 一场又一场的流量狂欢,你参与了吗?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